PETRI 2.8 ─ Color Corrected Super (1958 - 1961)
PETRI 是日本的一家名叫 Kuribayashi 的老牌相機廠所生產的品牌名稱。在 1950 年代這個廠牌也是日本名噪一時的相機名廠,他們的相機被認為有著 Nikon 的品質,而卻只要一半的價格。也許我們現在對它感到陌生,但在 '50 - '60年代,PETRI 也是來自日本的名牌相機。 這款 PETRI 2.8 在生產線上的三年期間,創造了“平均每個月賣出 一萬台”的銷售佳績。
Kuribayashi 這家相機廠可算是歷史優久,創始於 1907年,生產過許多的摺疊型蛇腹相機與這種旁軸RF相機,後期也生產 SLR單眼相機。但後來由於不敵其他相機廠在大量生產與電子化趨勢的競爭下,到了1977年終於宣告破產。相機工業的競爭激烈,並不是只要品質優秀就可以,還得在不斷更新的科技趨勢下努力跟進才行。當年的 Kuribayashi 是一例,較近期的也有 Konica (不只是生產底片而已,在1960年代也有名噪一時 Konica Auto S 系列的名機喔!) 與 Minolta 這兩家相機大廠也是兩個令人惋惜的例子,相信再過幾年後,更年輕的一輩聽到 Konica 與 Minolta 也會跟我們現在聽到 Petri 的相機或 Kuribayashi 這家公司一樣的陌生。
這台 PETRI 2.8 在當時標榜的特色有:
1. Green-O-Matic System:號稱觀景窗系統使用色散較低的綠色冕牌玻璃(GREEN CROWN glass)製造,搭配對焦連動修正視差的“金色超亮”構圖框。
綠色對焦視窗與 Logo:
說明書內的連動視差修正說明圖:
2. 有消色差鏡頭:
1:2.8 的 Orikkor 鏡頭:
如說明書上所示的鏡頭組成,基本上 Orikkor F/2.8 的鏡頭是 Tessar-Type 的鏡頭結構(但有作些修正):
---------------------------------------------------------------------------------------------
技術規格:
鏡頭:Orikkor 45mm f/2.8 (4 片 3 群; Tessar-type)
濾鏡口徑:( 未知 )、(小於 46mm )
快門:Carperu M.X.V 的鏡間快門、1sec - 1/500sec 加上 B 快門與自拍快門機構
光圈:f/2.8 - f/22 無段式光圈、光圈葉片:10片
對焦方式:連動測距式 中央疊影對焦
對焦範圍:2.8 feet (約85cm) - ∞ (無限遠)
對焦環:由最近 2.8 feet 開始 右轉 至 ∞
測光系統:無測光裝置
電池型號:無需電池,全機械相機
底片規格:35mm 135底片
閃燈機構:機頂冷靴座 + PC閃燈同步插孔、有燈泡型M 與電子閃燈 X 切換功能
大小尺寸:129mm x 78mm x 68mm / 重量:680g
---------------------------------------------------------------------------------------------
正面:
綠色的疊影視窗是一大特色。
商標 LOGO 與 機型銘牌:
上方的是 LOGO、下方的是型號銘牌。商標 LOGO好像似曾相識?也是紅色的「可樂標」喔!
型號銘牌上強調本相機的鏡頭是消色差鏡頭。
背面:
有著古典的圓形觀景窗。
上視圖:
上方45度角的攝影師視角:
鏡頭上的操控機構:
左側:
可看見對焦環上有根對焦撥桿,方便對焦的操作。
機底座的部份:
底座部份極單純,只有三腳架螺絲孔與回片(倒片)鈕。
開啟背蓋的開關:
在相機左側的底部,一樣要用指甲摳住往下拉,背蓋即立刻彈開!
整個背蓋開啟的模樣:
背蓋內側的貼紙是印有維修保固的售後服務訊息標籤。
底片室:
1958年產的相機,機齡已有50年了,有這麼乾淨的底片室實屬難得!
裝底片時須要拉起回片(倒片)旋鈕:
將倒片桿拉起來再將整個倒片旋鈕拉出比較方便。
原版說明書上的裝片說明圖:
先打開背蓋,再將底片片頭插入右邊的底片片軸 (take-up spool)...
再壓住片軸上的底片,拉起左側的倒片旋鈕,再將底片拉出,片筒裝入片筒室。
這種裝底片的方式好像與我們一般的習慣相反。我試了一下,確實比較方便,因為底片片頭會拉得比較緊,不會在我們放手要蓋上相機背蓋時捲翹起來鬆脫片軸。
倒片(回片)旋桿:
底片拍完後可以用它倒轉底片回底片筒內。
倒片鈕須持續按著才能倒片:
不同於其它相機只要按一次倒片鈕,這顆倒片鈕須要一直持續按著才能倒片。
倒完片後,取出底片筒:
原版說明書上的圖示:倒完片後,留一些片頭在片筒外。在取出片筒前,要先拉起倒片旋鈕才能拿出底片。
機頂快門鈕周邊的操控機構:
機頂左側是剛才提到過的倒片機構,右側就是現在所見的快門釋放鈕與底片計數轉輪 (白點所對之數字即為已拍底片數,現在是位於剛裝好底片之"start"的位置)。
最左邊的底片感光度 ISO 提示轉輪做得很漂亮,但有些太誇張了。因為此機無測光機構,因此這個裝置不論設定在何處都不影響拍照的操作,攝影師裝完底片之後手動設定這個轉盤,目的只是提醒攝影師現在所裝的底片是何種感光度而已。由於它沒有任何機械上的連動,說穿了只是自己空轉而已,因此亂轉也不影嚮拍照,只具有提示功能而已。
現在的底片感光度稱為 ISO值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即國際標準組織所定的底片感度 ),如上圖所示,以前的底片感光度是用 ASA (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即 美國標準組織機構 )的系統。
由前方看去的快門鈕周邊:
雖然剛才所說的「底片感度提示轉輪」在功能上雖然有些誇張,但不可諱言的,這樣的設計與配置在視覺上還真是蠻漂亮的。
由後方攝影師的角度看快門鈕的周邊:
由快門釋放按鈕的外觀上可以看出,它沒有螺絲孔,因此在使用 B快門時這台相機無法使用現在通用的軟質快門線。
它要使用裝在這種特殊快門按鈕上的特殊快門線,現在已經買不到了。所以在使用 B快門時只能用手指按住快門鈕不放。
閃燈同步接點:
這是閃燈同步接點,是當時流行的 PC插孔。較不同的是它被安排在鏡頭上,因為會有外接電線連接在這個 PC孔座上,對我而言會影響到快門、光圈的調整與對焦的動作,到目前為止,我還不知道 PC孔座安排在這裡的好處何在?
PC接孔連接閃燈:
裝上電子閃光燈後的整體造型:
閃燈 M、X 模式切換:
“ M ”模式為老式的燈泡型閃燈用:燈泡型閃光燈是觸發之後「逐漸」變亮,因此最大亮度會有延遲的現象,所以快門就須配合放慢開啟的時間。現在已經淘汰不用,退出市場了。
“ X ”模式是電子閃燈使用的模式:電子閃光燈是現在通用的類型,觸發之候幾乎是立刻達到最大亮度,因此快門不須延遲開啟。這台相機因為使用鏡間快門,閃燈也全速同步。
(說明書上說這個 X 與 M 模式在設定時撥桿一定要確實到位,不可設定在中間的位置,因此為避免故障的情況產生,而且現在燈泡型閃燈也都不用了,最好還是將這個撥桿固定放在“ X ”模式的位置比較好,才不會節外生枝,發生一些沒有預期到的問題。)
例 作:
我家 baby (一) :
小baby 好動,在室內使用 100度的底片確實不容易拍出清晰的照片。
從後面亮白的窗看來,抗曜光的能力還不錯。
我家 baby (二) :
這張就清晰多了。喜歡老底片相機的大光圈照片,色調也頗討喜。
我家 baby (三) :
這相機的鏡頭也有很濃的日本味!
我家 baby:
喜歡老底片機的大光圈照片,底片的曝光寬容度也較優!在這種窗邊的室內拍照,雖然沒有閃光燈,反差也還不算太大。
檯 燈:
窗外的清晨:
窗外的白天:
窗外的傍晚,夜幕低垂:
窗外的夜景:
連結到我的相簿看放大的照片,可以看見路燈有淡淡的「星芒」效果出現。
窗外的陰天傍晚:
窗外的陰雨天:
窗外陰雨天的池塘:
(12月3日 補上傳之前所拍的例作)
01.
02.
喜歡拍街燈!
03.
04.
05.
06.
07.
08.
09.
這是台北淡水的長老教會。
10.
結 語:
這台相機說大不大,手感適中、頗為討喜。已有 50年的歲月了,功能與內外觀都還在最佳狀態,實屬難得。再加上價格不高,能蒐藏到這樣的相機,真的是人生一大樂事。
此機的包裝盒、說明書(英文版)與皮套俱全,也都保存得還不錯。
對了,還有相機皮套喔!
我在這裡承認,這張照片是用 Photoshop 合成的。因為之前忘了將皮套放進去拍照,事後想起來時,已懶得再設定一次場景,於是用小 DC單獨拍下皮套的照片,之後再合成上去。目的是想介紹一下它還算漂亮的皮套。
(Photoshop 這套軟體還真的很好用,除了用於數位照片的修片之外,只要用一點心,合成照片也可以做得像真的一樣,現在的「數位暗房」還真的方便又好玩。)
原來的那張拍得醜醜的...漂亮的皮套:
將原圖 po 上給各位參考,也讓各位見笑一下...!
原版說明書的封面:
原版說明書的封底:
原版說明書的攤開的封面與封底:
原版說明書內頁的廣告頁:
給各位看看 50年前美術設計的風格....!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