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Rs:真正的「雙眼」相機
Yashica D.jpg
TLR (stands for Twin Lens Reflex) ,是除了連動測距式的 RF相機之外另一類令我迷戀不已的一個族群。TLR的正式名稱應為「雙鏡反光式相機」,也有人簡稱為「雙反」相機,擁有上下各一個在外觀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鏡頭,上面的鏡頭後面放置一片45度角安裝且面積頗大的反光鏡,是觀景、取景、構圖與對焦用的鏡頭;下面的鏡頭則是真正用來在底片上成像拍照的鏡頭,其後方就是底片了。其構造與設計原理很簡單,不過就是將兩個鏡頭放在同一機身上,一個真的用來拍照,另一個給攝影者用來構圖與對焦。這兩個鏡頭在調焦時一起前後移動,因此上面的鏡頭在對焦屏上準焦時,下面的鏡頭在底片上也就準焦了。在構造原理上其實相當低階笨拙、在製造上也不太經濟(因為一台相機上要同時裝上兩顆鏡頭),但在美學上,我個人覺得卻散發出一股無可言喻的魔力。



古典的 TLR
Yashica-12_small.jpg
較晚期的 TLRs 也有配備測光錶,上圖是我的 Yashica-12 搭載了 CdS 測光元件,使用 PX625 已停產的 1.3v 水銀電池,圖中右上方較小的那個看似像鏡頭的元件就是測光錶的測光頭,還裝有一片集光用的凸透鏡,讓它看起來像是第三顆鏡頭似的。

Yashica 這個廠牌是 '50 ~ '70年代日本雙反相機的大廠,有為數眾多的型號與品項,較為人所熟知且名氣較大的就是 Yashica mat-124G 了,而我的這台即是 124G 的前身:Yashica-12。124G 可以安裝兩種規格的底片,分別是12張與24張的 120中片幅底片。而這台 Yashica-12 就只能裝較一般的 12張 120規格的底片了。其餘的功能兩款相機都一樣。而事實上 Yashica-12 的產量並不多,但由於知道的人也較少,因此在市場的供需鏈上它反而有著較合理與平實的價格。與 124G 相比,我個人較喜歡 Yashica-12在機身用料上較古典的味道,Yashica mat-124G 在用料與質感上就較前衛與現代感了。當然,這種喜好也是見仁見智的了,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




TLR 中的大哥大大
Rolleiflex.jpg
論到 TLR中的老大,非 Rollei 這個德國大廠末屬了。上圖是我的 Rolleiflex 3.5B MX-EVS。在影像上它真的是一哥,在機身用料與作工上,只要您有將它拿在手上過,絕對可以感受到它作工的細緻非(我所見過的)日本相機可以比擬。這台相機是 Rolleiflex首款有光圈與快門連動機構的機種,能讓攝影者在確定好曝光值之後,在維持相同曝光值的情況下自由變換快門與光圈組合,它的機械式操作介面讓人讚嘆。

Rolleicord 1 Model 1
Rolleicord Type 1 Model 1, the "Art Deco Rollei" / 1933~1936
上面這台在我房內窗邊所拍的是 Rolleicord Type 1 Model 1, the "Art Deco Rollei" ,產於二次大戰之前的 1933 ~ 1936年間的德國,以機身的銅質紋飾著名。有機會再為各位介紹這款很有特色的雙反老機。


我的中片幅初體驗
shot with Flexaret VII.JPG
這張作品是我用中國大陸所產的「凱樂」底片所拍的「中片幅個人初體驗」。由於當時尚不熟悉 120底片的裝填 (120底片是沒有金屬片筒保護的) ,因此底片的左側 (照片中的右側)在取出時曝露在室內光線下曝光了。所以畫面的右半邊有了一層霧翳的效果,雖然如此,照片的整體表現仍然令我懾服於 120底片的魅力。

有人可能好奇我的初體驗是用哪台相機所拍,答案就在下面:

Meopta Flexaret VII automat
meopta flexaret VII automat.jpg
就是它,這台捷克製的雙反相機開啟了我的中片幅新視野,這台相機的原廠對焦屏頗暗淡,我還自行換了增亮對焦屏讓我拍起照來格外順心,有空再為各位好好介紹一下它。


抽屜裡的雙反相機
autocord in the drawer.jpg
TLRs 雖然在體積與重量上都頗笨重,但放在抽屜裡時看起來也還好,並不太占空間。
( 圖中的這台相機是:1955年問世的 Minolta autocord )


-------------------------------------------------------------------------------------------------------


我的 TLRs 列表

01. Rolleicord Type 1 Model 1, the "Art Deco Rollei"  / 1933 (德國) (...)

02. BOLSEY Model C / 1950 (美國) (...) (這是一台怪機,有雙觀景系統,一為 TLR 型式,另一為 RF 型式)

03. LUBITEL-1
/ 1950 (前蘇聯製,這家公司是 LOMO 的前身) (...)

04. Rolleiflex 3.5B MX-EVS / 1954 (德國) (...)

05. Minolta autocord / 1955 (日本) (...)

06. Minolta autocord / 1955 (因為太愛這款相機了,而且「性價比」優,因此這是另購的一台備用機)

07. Rolleicord Va / 1957 (德國) (...)

08. Yashica-D early model with a Yashikor lens / 1957 (日本) (...)

09. Yashica-D later model with a Yashinon lens / 1973 (...)

10. Yashica-Mat early model with a Lumaxar lens / 1957 (日本) (...)

11. Yashica-Mat EM / 1964 (日本) (...)

12. Yashica-12 / 1967 (日本) (...)

13. Meopta Flexaret VII automat / 1967 (捷克) (...)

14. Sawyer's Mark IV / 1958 (日本製,但僅在美國發售) (...) (這是我唯一的一台 127相機,用的是較小的 4cm x 4cm 底片)


-----------------------------------------------------------------------------------------------------


我的窗邊工作台
by the window.jpg
在這個窗邊一高一低的檯子上,我拍了許多我的相機照片。光源使用來自窗戶的漫射光線再適度地加上黃色或白色的反光板就頗好用了。


角落裡的老相機
climate controlled cabinet
圖中是我在角落裡的一個最小的防潮箱,因為它小,所以即使常常開開關關箱門,內部的濕度也能很快就回穩。所以較常用的相機或是最近正在拍照的相機,我都會移師來此存放。

    老婆常問我蒐藏那麼多老相機要做什麼?來我們家做客的朋友也常會說:「現在的數位相機這麼方便,這些舊的底片相機應該沒用了吧!」常常,我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對它們有興趣只是好奇於各款老相機不同的操作介面、喜歡老底片所拍出來的味道、也無法抵擋老相機本身在工藝上所散發的美。就像相片本身有將瞬間化為永恆的特質一樣,這些老相機堅固紮實的金屬機身常常也散發一股安定恆久的感受,讓人愛不釋手。


《 The En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ry486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