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s:我的連動測距相機 :
RFs.jpg
Rangefinder 簡稱 RF,是指觀景窗內有一個視覺機構能與鏡頭調焦的動作連動,讓攝影者能在觀景窗內就完成準確對焦的動作。RF相機也有人稱之為「旁軸相機」,但我個人認為「旁軸」相機也有目測估距對焦或免對焦的型式,因此 RF相機只能說是屬於旁軸相機的一類,而不能將「RF相機」統稱為「旁軸相機」。當然啦!玩老相機也無須這麼嚴肅地在名稱上吹毛求疵,只不過當我們在購買老相機之前,若賣家說是「旁軸相機」時,如果您很在意有無連動測距的功能,那就得事先先問清楚,否則彼此會產生誤會。但若賣家稱它的相機是 RF相機,那就準確描述了相機的類型與功能,毫無困擾可言了。

連動測距式相機是我的最初、也就是我最早接觸到的相機,更是伴隨我們家人一起成長的相機。我老爸當年的 Canon QL17初代機替我們家人拍下了無數值得留念的生活照片。

雖然後來在我國小五年級時老爸又「另結新歡」,另外買了台 minolta XG-1 的單眼相機,而且從此以後那台 Canon QL17就被放在衣櫥裡了,而我也很久沒用所謂的 RF相機了,對 RF相機幾乎是很久很久都不屑一顧的。但曾幾何時,因為一台前蘇聯製的 FED 相機 ,讓我又重拾起對 RF相機的感情。因此有了我的 RF蒐藏。數一數,我的 RF機(包含傻瓜相機)有超過30台的蒐藏,算是我的相機蒐藏當中為數最多的一個族群。的確是超出了我的預期。

想了很久,也說不上來為何 RF相機令我如此的著迷,有機會我再來將 SLR 與 RF作個徹底的優缺點比較,看看 RF相機的迷人之處到底在哪裡。如果以創意的發揮與創作的寬容度來說,SLR單眼相機確實是有較大的伸展空間;但我的實體生活空間卻是讓 RF相機佔用了不少。


FED 3 type A
FED3_m-shot.jpg
窗外的陽光透過窗廉的縫隙照進來成一道光束,
剛好照在鏡頭光圈環的齒輪狀轉輪上,
又剛好反射照到機身的 logo部位,形成了這樣壯觀的場景!
這不是我的創意,只是一次巧合的奇蹟!
或許,老相機也是有生命的;才會成就這樣的巧合與奇蹟。

前蘇聯所生產的 FED系列相機是連動測距式、且為可交換鏡頭的相機,在二手相機市場上也是個旁大的族群,它的價格相對於德製相機來說是便宜上許多的,再加上它仿德國徠卡 RF相機的造型與功能,並且與徠卡的鏡頭接環一樣都是 Leica M39的接環,彼此可以通用交換鏡頭,因此讓許多買不起徠卡相機(或已經不想花錢在底片相機上) 的人可以過過乾癮。以上圖的 FED3 來說,我想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它「醜」的吧,拿在手中拍照確實感覺很有味道。


FED3_close-up_02.jpg


另外,還有一些奇怪的老機也都是連動測距式的,例如:美國機 BOLSEY 與 Kodak 35。

BOLSEY Model B2
BOLSEY RF.jpg
這台 BOLSEY B2 是1949年的美國相機,也是我的 RF機中「外型比較怪」的物種之一,在那個年代裡許多美國機由於與歐洲的相機工業沒什麼聯繫,因此有許多美國自行設計與生產的相機問世,不論外型或操作介面都讓我們這些習慣德、日機種的用家感到怪異。下次有機會再與各位分享這台相機到底怪在哪些地方。

Kodak 35
Kodak 35.jpg
這台Kodak 35 也真的很不一樣,而且它要放入底片快門才能擊發。剛入手時因為可以過片但快門鈕怎麼樣都按不去,快門也無法動作,本以為是故障了,哪知一年後心血來潮裝入一捲過期的底片試試看,結果“卡喳”一聲,快門竟然可以正常動作,當時的喜悅真不可言喻。

總歸一句話,RF相機確實很吸引人,有股說不上來的魔力可以擄獲人的靈魂。


我的 RF老機列表

01. Argus C3 / 1938  (...)

02. KODAK 35 / 1940  (...)

03. BOLSEY B2 / 1949  (...)

04. BOLSEY C / 1950  (...)

05. FED 1g / 1953  (...)

06. minolta A / 1954  ( 參考連結...)

07. AGFA Super Silette / 1955 ( 參考連結...)

08. Balda Baldessa Ia / 1956  (...)

09. Balda Baldamatic I / 1957  (...)

10. MAMIYA 35 / 1957  ( 參考連結...)

11. PETRI 2.8 / 1958  (參考連結...)

12.  Voigtlander Vitomatic II / 1958  (...)

13. AGFA Optima II S / 1960    (...)

14. Yashica Lynx1000 / 1960   (...)

15. FED 3 type A / 1961  (...)

16. Yashica Minister II / 1962  (...)

17. Olympus-S (CdS)
 / 1963  (參考連結...)

18. Canon QL17 / 1965  (參考連結...)

19. Voigtlander Vitoret LR / 1966  (...)

20. KONICA auto S1.6 / 1967  (...)

21. minolta HI-MATIC 11 / 1969  ( 參考連結...)

22. Olympus 35 RC / 1970  (參考連結...)

23. Ricoh 500 ME / 1970  (參考連結...)

24. Ricoh 500 G / 1972

25. minolta HI-MATIC 7sII / 1977  (參考連結...)

26. Canon AF35M / 1979  (參考連結...)

27. minolta HI-MATIC AF2 / 1981  (參考連結...)

28. Nikon L35AF / 1983  (參考連結...)

29. FUJI AUTO-8 DATE / 1985  (參考連結...) 

30. minolta FS-E II QUARTZ DATE / 1987  (...)

31. Ricoh TF-900 ZOOM / 1988  (參考資料...)

32. Olympus μ[mju:] - II / 1997  (參考資料...)

33. BOLSEY Model C / 1950 (...) (雙觀景系統的怪相機)

《 以下為目測估距對焦型:》

34. Agfa Billy Record 7.7 / 1933 (蛇腹相機,配有簡單的橫、直幅兩用反射式腰平觀景器)

35. AGFA Billy I (Agnar lens)/ 1950 (蛇腹皮腔相機,搭配有「採光式光學取景器」,取景構圖更方便準確。)

36. Agfa Symchro Box / 1949-1958 (此為盒型 120相機,配有簡單的一組橫幅與一組直幅之反射式腰平觀景器)(Jan-26-2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ry486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