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代的 Canon QL17  (1965)
Canon QL17.jpg
Canon QL17
也是老相機愛好者或蒐藏家所喜歡的一款相機,也有人稱它是“窮人的徠卡”或“60年代的日本銘機”。雖然這款Canon QL17 是不是真的能擠身「銘機」的行列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款相機在台灣人的心目中有著它獨特的地位:因為日本後來於70年代在台灣的台中設廠生產,並成為全球暢銷的一款 RF相機,許多相機的機身上都還印著有:Made in Taiwan 的字樣,成為那一代人的台灣之光。

Canon QL17_02.jpg
這是我老爸年輕時買來把妹用的相機,民國五十幾年時台灣的經濟實力才剛開始露出一點實力,當時的當紅炸子雞就是生產收音機與音響設備然後外銷美國的電子公司,因此台灣在50年前就有一批、第一代的“電子新貴”,而我老爸就是這樣的少年得志一族。據我老爸說,他當時的月薪是我當高中老師的外公的3-4倍,我外公當年是中壢高中的數學老師,月薪 NT$700。
(我在此順便提一下當年台灣的經濟環境,可以讓現在的我們體會且感受一下當年買進一台相機時的那種喜悅!)

Canon QL17_03.jpg


Made in Japen:
Canon QL17_28_made in Japan.jpg
這台相機是我老爸公司裡駐台的日本同事幫他從日本帶回來的,所以我老爸的這台相機上看不到台灣之光,因為機背上印著的是“Made in Japan”(第一代機好像也還未在台灣生產,約略是 G-III 的版本才開始在台灣生產)。

據我老爸說,他那時請那位佐藤先生利用休假回日本時幫他買一台相機,等收假回台灣時再幫他帶過來。我老爸約略描述了一下他的需求,估計大約花個新台幣 1500 - 2000 元應該就可以買到很好的相機了。結果呢,那位左藤先生幫我老爸買了當時最嗆的這台 Canon QL17,換算成台幣要價新台幣 2550 元,我老爸說那個價錢剛好是他當月含加班費整整一個月的薪水 (還差少50元),若是當年的一般公務員,這可是 3-4個月的薪水不吃不喝才能入荷。雖然預算超出我老爸的預估,但比在臺灣買同款的相機還是便宜很多,帶出門也很夯,所以他還是很高興那位佐藤先生幫他選了這款 Canon QL17

Canon QL17 系列的相機最早是 1965年在日本問世的,我老爸當年還真的蠻騷包的,在 民國54年 (西元1965年) 就帶著它在台北市“趴趴 go”。根據我老爸還算可信賴的記憶力所言,他是在民國 54年的農曆年之後買的,也就是在 西元 1965年的 3 - 4 月間購入的。


Canon QL17_04.jpg
Canon QL17_04-1.jpg
結果,過了年之後,我老媽就真的讓我老爸給“騙”了。我老媽與我老爸結婚時就是用這台相機拍婚禮的過程,誰知幫我老爸拍照的友人竟忘了拿下鏡頭蓋,結果婚禮全程只有拍到我老媽捧著花上禮車時的「一張」照片而已,其餘的全都是黑黑一片。這是這類 RF相機的缺點,因為觀景窗與鏡頭是分開的,因此鏡頭蓋沒拿下來在觀景窗上一樣看得見、一樣可以對焦、一樣可以構圖拍照,只是鏡頭被蓋住了底片不能感光而已。

 

梯形對焦窗: 
Canon QL17_05.jpg
Canon在當年的 QL系列相機中,這種梯形的對焦窗是它的一大特色。遠遠看見它就知道是 Canon QL 系列的相機。

 
機頂 (日本人稱“軍鑑部”):
Canon QL17_07.jpg
在機頂上我老爸的這台相機只有 Canonet 17 的字樣...,一般影友與網路上的 QL17 的機頂上卻都是標示著:Canonet QL17

 

相機的正面
Canon QL17_01.jpg
在相機的正面也只有“Quick Loading”的字樣。不同於其它的 QL17在正面皮革上鑲有一塊 QL 字樣的銘牌,我老爸的這台相機確實與一般我們所見的QL17不同。

所以我不知道老爸的這台相機是否就是 Canon QL17 的第一代機,它的外型與功能都與一般所見的 QL17 一樣;又或許是 QL17 的第 0代始祖機也說不定,也或許可以稱之為 “Canonet 17 Quick Loading”,反正在網路上我不論用何種關鍵字查找,出現的都是一般所見的 QL17,所以我就姑且稱老爸當年的寶貝就是眾所周知的 Canon QL17 了。

註:在 Calvin Lee 的這篇網誌上:( http://www.ifublog.com/calvinlee/306 ) 倒是對 Canon Canonet 系列的相機有詳盡的分類,但也找不到我老爸當年所買的這一款 Canonet 17 Quick Loading ,難道在那個遙遠的年代,日本境內也有所謂“山寨版”的 Canon 相機?  (如果有網友或影友知道其中的差別,還請不吝留言告知,謝謝!)

在外型上,這台相機也是坦克級的,外觀尺寸:140x79x31 mm 、 重量:835 g,與我最愛之一的 Minolta Hi-Matic 11 一樣笨重。

 

上方45度角的外觀,這是攝影師常從自己手中看見的相機角度。
Canon QL17_06.jpg

 


機底下方的視角
Canon QL17_08.jpg
由相機底部向上看去,最右邊小小的卡榫狀物件是機背蓋的開關;接著往左看過來分別是:電池蓋、腳架孔 (現在通用的小孔) 與 回片鈕。





奇怪的電池
Battery chamber cover.jpg
取下電池蓋後,電池蓋的內側有裝電池的說明。這款相機用的是已停產的奇怪電池,並非使用 PX625的鈕扣水銀電池。使用電壓是當時流行的 1.3v 電壓。

 

鏡頭上的快門環與光圈環
Canon QL17_10-0.jpg
快門範圍: B快門 + 手動快門 1sec - 1/500sec    光圈範圍:AUTO 快門先決自動曝光 + 手動光圈  f1.7 - f16
最下面最寬的調校環是對焦環,最近對焦距離 80cm (0.8米),在當時的市場上算是擁有較近的對焦能力。

順便一提:這顆鏡頭是「 CANON LENS SE 45mm 1:1.7


無段光圈好方便:這款相機的光圈環沒有定位點,由 f/1.7 - f/16全域無段轉換,也就是說光圈的大小不是“一格一格”的縮放,而是隨著光圈環的轉動,光圈會按比例逐漸縮放大小。這樣的好處是當我用小隨身 DC權充測光錶用時,可以不受限於光圈的“格數”。我想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偷懶,喜歡拿小小的數位相機當測光錶用,但如此做會有一個討人厭的地方就在於小 DC所測出來的曝光讀數往往都是一些奇怪的數據,例如出現 f/3.7 或 f/4.9 這種老相機不會有的光圈值。這樣,當光圈縮放可以無段變換時,我至少可以用手動的方式估計光圈的大小來設定。例如 f/3.7,我就可以將光圈設定在如上圖所示的位置上,在 f/4 偏左一點的地方,這就是無段光圈的好處。



想用 B快門?有暗藏機關
Canon QL17_09_indexed.jpg
鏡頭左側有兩個開關,左方藍色圈內的是機械式發條動力的自拍摯,沒什麼特別之處;但中央紅色圈內的開關就要內行人才知了!它是 B快門與 1秒慢速快門的安全開關。想要使用 1秒的慢速快門或是 B快門時,這個按鈕要持續按著,快門環才能轉到 1 或 B 的位置、否則這兩個慢速檔位是卡住過不去的。如果有朋友在網拍買了 Canon QL17 這款相機,發現快門環無法轉到 B快門時,不要緊張也不要找賣家理論,先找找鏡頭左側的這顆小小的機關,只要按著它同時轉動快門環就可以轉到 B快門的檔位了。

 

閃燈選項切換
Canon QL17_10-1.jpg
這款相機沒有熱靴同步,只有 PC孔閃燈同步。左下那個黃銅色的插孔就是閃燈 PC插孔。但在使用電子閃燈時須將圖中的開關撥到標示 X側;使用燈泡型閃燈時,將開關摯撥到標示 M的一側。 由於現在燈泡型閃燈早已停產也都買不到堪用品,因此只要固定在 X的位置不要去動它就可以了。

(這些老相機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好比如 Yashica TLRs 的120雙眼相機,自拍功能只能在閃燈設定在 X狀態下才能使用,否則會造成內部的機械故障。還好這款 Canon QL17 沒有這種問題,但既然燈泡型閃燈現在已經都用不到了,那麼就不要任意切換到閃燈的 M模式比較好。)

 

底片計數錶視窗
Canon QL17_11-0.jpg
這台相機計數的是已拍的底片格數,開始時顯示 ‧‧S, 1, 2, 3, .... ,拍完時顯示 36‧
現在顯示已拍 6張。

 

機背蓋開關
Canon QL17_12_indexed.jpg
相機底板左側圖中圈出的就是開啟機背蓋的開關,打開機背才能裝填底片。

 


用指甲摳拉出開關
Canon QL17_13.jpg
在設計上為了不讓相機背蓋不小心被打開,因此這個開關很小、很不容易拉出,所以要用指甲小心摳拉出來,這時相機背蓋就會自動彈開。

  
機背蓋開啟
Canon QL17_14-0.jpg
機背蓋打開後可以看見底片室,左邊是放底片筒的地方,右邊是進片時捲入底片的片軸 (take-up spool),但是...奇怪,怎麼好像不太一樣?怎麼多了一片鐵蓋,片軸怎麼被一片鐵蓋給蓋住了?

 

QL 快速上片裝置
Canon QL17_14-1.jpg
這就是 Canon 在當年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專利發明:QUICK LOADING 快速上片機構,簡稱 QL,也就是 Canon QL 系列相機的名稱由來。

我想只要是有拍過底片相機的影友們,一定都知道傳統底片機最不人性的部份就在上底片的機構。各廠牌的各款相機不論功能有多強大,鏡頭有多優秀,一談到上底片...就好比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一樣原始,不論你是富豪巨賈、或是市景小民,在人類最原始的需求部份,都是一樣的。底片相機也是如此,不論你用的是最高檔的萊卡或是最平價的窮人機,新手在裝填底片時,總是一上再上(因為無法成功進片)、不斷重來、揮汗如雨、錯失良機。Canon 在當年的 QL 專利發明,號稱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成功上片,百無一失。確實讓許多攝影愛好者為之瘋狂。

 

QL裝置的內部機構
Canon QL17_15-1.jpg

Canon QL17_17.jpg
Canon 在當年宣稱:只要將底片的片頭對準圖中相機片軸機構底部的那個紅色膠囊記號,再蓋上鐵蓋與機背蓋即可順利將底片捲進片軸,立刻開始拍照。(這個在現在看來不覺得怎樣的發明,在當年可是超神奇的裝置!)

 

相機背蓋內側的圖解使用說明
Canon QL17_16.jpg
圖中說明裝進底片筒後,上片時只要將片頭放在紅點處,並瞄一下、瞧一眼底片的孔眼是否有卡入白色傳送滾筒的齒輪齒即可 (圖中唯一的二處紅色標示處),然後再以手指按住底片中央,再蓋上相機背蓋就可以了。

 


實際上片操作

(一)、
Canon QL17_22.jpg
打開相機背蓋後,先拉起回片轉輪機構,如圖:直接可以放入底片筒。


(二)、
Canon QL17_23.jpg
將底片的片頭拉出來。

 
(三)、
Canon QL17_24.jpg
將底片的片頭對齊右邊片軸下方的紅點位置。

  
(四)、
Canon QL17_25.jpg

 Canon QL17_27.jpg
Canon QL17_26.jpg
壓好底片使之平整,並蓋上機背蓋即可。另外,照片中片軸機構部的這片鐵蓋由於是與相機背蓋連動的,因此只要將相機背蓋緩緩闔上,這片鐵蓋就會先一步也緩緩蓋上。

 
(五)、裝填完畢
Canon QL17_28.jpg
這時底片已裝填完畢,只等將相機背蓋合上即可。合上背蓋後底片其實還沒有上片完成,上片的動作是在我們第一次轉動過片桿進片時,這個QL機構就會自動幫我們完成上片的動作。這個快速上片的機構真的可以讓我們很快完成裝片、上片的動作。

老爸在我國小三年級就讓我在他的監護下使用這台相機,在我國小六年級時就讓我獨自使用它拍照 (因為那時老爸已另結新歡:Minolta XG-1 單眼相機,雖然 XG-1 已非當時市場上的最新款相機,但卻是我們家的第一台單眼相機)。如果沒有 Canon 的這項快速上片的專利發明,試想一想,一個國小學童怎能毫無困難的完成自己裝底片的動作?它真的給了我許多在童年時拍照的愉快記憶。

 


《關於底片筒裝填的補充》


回頭看看 Minolta Hi-Matic 11 的底片室
Minolta Hi-Matic 11 Film chamber.jpg
這是之前介紹過的 Minolta Hi-Matic 11,它的底片室下方有一個大缺口。

 再來看看這次的 Canon QL17的底片室
Canon QL17_29.jpg
相機底蓋完整,沒有缺口。

 底片室無缺口設計
Canon QL17_30.jpg
通常這種無缺口的設計,底片筒是無法直接放進去的...



回片軸
Canon QL17_31.jpg
注意底片室內有一根金屬軸,它是回片軸,裝底片時它要插入底片筒的下端。也就因為有這個回片軸的阻擋,使得底片室的淨高度變小,所以底片筒無法直接放入。

 
拉起回片轉鈕
Canon QL17_32.jpg
這又是一個機關了,如果沒有用過傳統老相機的朋友們可能根本想不到這個裝置還可以拉起來。這種無缺口的底片室要放進底片筒時就必須將回片鈕向上拉起,這樣回片軸就會同時上升,也就可以讓出放進底片筒時所需的淨高度。

 
有缺口的設計
Minolta Hi-Matic 11 Film chamber_close-up.jpg
然而像 Minolta Hi-Matic 11 這種有缺口的設計,可以讓我們斜插入底片筒,因此不必將回片鈕拉起來。(它也不能拉起來)

下次看到這樣的差異就知道它們在功能上的差別在哪裡了。許多較新款的相機,取消了相機背蓋開關的設計。也就是說將回片鈕往上拉起的同時,相機背蓋也同時自動開啟。所以如果下次網購標到了一台不熟悉的老相機,若找不到如何打開相機背蓋的開關時,不妨試試將回片鈕拉起來看看,往往這時相機背蓋也會自動跳開,給你一個驚喜。

 

觀景窗
viewfinder of Canon QL17.jpg
這是我的這台 Canon QL17 的觀景窗內容。有機械連動的自動視差修正取景框,上方有自動光圈資訊。簡潔而實用。

 

例作


Title Page of Canon QL17.jpg


地下停車場
03800001.JPG
隔著汽車隔熱窗玻璃拍的照片,有些糊糊的;再加上地下停車場使用的是白色日光燈管,因此顏色偏綠,好像有那麼一點 LOMO 的味道。

最近的位置、最遠的距離
03800004.JPG
抗耀光的能力有些不夠...

露天看台一隅
03800007.JPG
抗耀光的能力有些不夠!也許不是鏡頭本身的問題,而是那一片在鏡頭前掛了 40年的保護鏡所造成的。

光線不足的情況:
03800013-1.jpg
浴室內昏暗的一角,也有 LOMO 的味道。

天將黑時的夜景
03800024.JPG
有慢速快門的相機,就是有處裡特殊情況的能力: f/2.8 ; 1/2sec ,拍夜景不費力。

另外,好像在昏暗的狀況下使用大光圈時,鏡頭周邊有失光(暗角)的情況,我想 45mm 焦長的標準鏡頭是不應該有這樣的表現才對,造成影像周邊失光的原因應該是我老爸當年買了非原廠的鏡頭保護鏡的關係。下次拿掉這片濾鏡再試拍一次,看看結果如何!

下圖是我老爸所套掛的鏡頭保護濾鏡,看起來不但歷經滄桑,而且好像還厚了些!
Canon QL17_06_filter.jpg


窗外白天的景
03800028.JPG
與上面的傍晚夜景是同一個景,看看在晴天小光圈時的鏡頭成像表現!
(我想就算有人稱這台相機有“窮人的萊卡”這樣的美譽,但我還是認為...只能算是“窮人的萊卡” )


傍晚的天空

03800034 copy.jpg
下面的池塘應該多入鏡一些。


等紅燈時隨拍

旋轉03800011.JPG
開車等紅燈時隨手放下車窗拍的,銳利度剛剛好。


我家的 Baby

03800021.JPG
因為小朋友好動,所以用 RF 相機拍 baby時,攝影者的眼睛對焦會對到“脫窗”,但好處是可以完全掌握小Baby的神情,因為沒有單眼相機或數位相機的快門延遲,用 RF相機拍照在「快門時機」這點要求上,完全可以是“所見即所得”。

進入夢鄉的小Baby
03800029.JPG
45mm 焦長的標準鏡頭,用最大光圈 f/1.7 所拍的照片,景深極淺,銳利度稍有不足,整體看來有種「柔焦」的效果,也還蠻好的。
 (疊影對焦雖然有趣,但還真的是很辛苦...)



靜  物
shot with Canon QL17_12.JPG
用 RF 相機使用大光圈拍接近的物件要拍出合焦銳利的影像實屬不易,但這張照片的色彩表現還真是令人喜悅!




結語

Canon QL17_21.jpg

這台 Canon QL17是伴隨我長大的“夥伴”,對它有種特殊的感情。長大後其實已很少再使用它了。在用慣了單眼相機與數位相機後,最近又重新拾回古老的 RF相機,才又發覺它們還真的很獨特、很好玩。這台相機老實說並不能算是一代“銘機”,但卻是超值的“好機”。我親愛的老爸現在已老眼昏花,對我說這種疊影對焦的“双眼”相機 (雖然不盡正確,但他老人家還是習慣稱這台相機是双眼相機)會讓他對焦對到頭疼,因此就送給我來珍藏了。當年他拿這相機來拍我,現在我又再拿起它來拍我的兒子 (他的孫子),這台四十年的老相機還是生龍活虎的一尾活龍,全機械式的老相機之造工與耐久性還真不是蓋的。現在的數位單眼不管我們買的是多貴的高檔貨,我看能撐個十幾年應該就算奇蹟了吧!(我想數位單眼相機推陳出新之快,也不會有人想用它很久的吧!總是想換最新最夯的機種!)

幾十年過去了,我還依稀記得國小三年級時老爸教我用這台相機時的情景,他教我疊影對焦,將觀景窗中的兩個“影子”疊在一起,我覺得很神奇,但總是對不到焦。後來我老爸教我找人臉的邊緣,或是找要拍的東西的輪廓線來對焦,這才讓我得以拍出清楚合焦的照片。我老爸可能怕我挫折感太重,要我盡量使用 f/5.6 以上的光圈。所以我當時最常用 f/5.6 與 f/8 這兩個光圈來拍照。我老爸還教過我 Sunny-16-rule (當時並不知道這個專有名詞),只知道晴天用 125 + f/11 (我老爸其實用的是 Sunny-11-rule ),沒太陽時用 f/8 或 f/5.6,快門只用 1/125sec. 與 1/60sec.,這些簡單的組合就成就了我童年對於拍照的愉快記憶。

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幾年後我也會用它來教我兒子拍照,也希望這台 Canon QL17 能撐到用來拍我兒子的孩子(我的孫子)!讓這種幸福傳承!

 

July 10, 2009.




( The En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ry486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